
M.Zuiko Digital ED 17mm F1.2 PRO提供了如奶油般的散景效果,將聚焦部分的影像融合到焦外散景部分。這種兼而有之的做法令合焦和散景部分平穩過度,避免形成二線性散景,使鏡頭描繪出來的影像更自然和更有立體感。
由於採用顯微鏡級數的超高精度像差測量儀器,M.Zuiko Digital ED 17mm F1.2 PRO成就出奶油般的漂亮散鏡。Olympus的高精度像差測量儀器已經用於研究階段,用以測量歷史上備受好評的鏡頭之光學特性,這種測量方法將會成為日後研發新鏡頭的基礎。在研發鏡頭的過程中,像差測量儀器會建立出一種可以消除所有像差的理想光學設計,令鏡頭的光學質素更臻完美。
M.Zuiko Digital ED 17mm F1.2 PRO採用了一種獨特的設計:隨著球面像差朝向鏡片邊緣出現,鏡頭刻意將光線引導至鏡片的邊緣位置,令影像在前景位置形成。與此同時,這種刻意保持球面像差的舉動,反而呈現出羽化般的散景效果。
M.Zuiko Digital ED 17mm F1.2 PRO採用了多達6片的ED低色散鏡片,是現時M.Zuiko Digital鏡頭中最多的,當中包括全新開發的ED-DSA雙面超級非球面低色散鏡片,它結合了原有ED低色散鏡片和DSA雙面超級非球面鏡片的特點。這種獨得的光學結構有效補償超大光圈鏡頭常見的色彩滲漏(軸向色像差),以及在畫面四週的的色彩滲漏(倍率色像差)問題。即使在F1.2最大光圈設定下,亦能夠完美還原處於畫面四週之景致,並且提供如奶油般的漂亮散景。
ED-DSA雙面超級非球面低色散鏡片是Olympus首次在量產的鏡頭中使用,它是原來的DSA雙面超級非球面鏡片用上ED低色散玻璃製作而成。ED-DSA雙面超級非球面低色散鏡片兼具ED低色散鏡片優秀的色差校正能力,以及DSA雙面超級非球面鏡片針對球面像差、彗星像差和像散的校正能力。改用ED-DSA雙面超級非球面低色散鏡片後,鏡頭的光學結構得以簡化,減少鏡片的數目之餘,亦能夠縮短鏡身長度,而不定失卓越的光學性能。
這支鏡頭擁有極佳的特寫拍攝能力,其最近對焦距離為20cm,最高放大率為0.15X(相等於35mm相機標準:0.3X),你可以利用近攝來增強背景散景的模糊感。
新的塗層技術,Z Coating Nano納米塗層能夠顯著抑制鬼影和光斑等問題,使影像更為清晰銳利。透過在鏡片表面的中央部分加入納米級粒子和空氣層,這使塗層擁有跟空氣相似的折射率,從而降低表面反射。
儘管是一支F1.2超大光圈鏡頭,透過MSC(Movie & Still Compatible)對焦機構,即可實現輕巧的對焦組件。在MSC對焦機構內,螺桿驅動機構作為驅動系統的核心,而步進馬達則用作驅動用途。
OM-D E-M1 Mark II使用的感光元件內置相位檢測自對對焦系統,這種系統沒有入光量的限制,即使接上大口徑的F1.2光圈鏡頭時,亦能夠使用系統內的十字型相位檢測自動對焦點,故由畫面中央,以至是邊緣部分都能夠進行高精確度的對焦。
當配合OM-D E-M1 Mark II的眼部優先自動對焦使用時,在拍攝人像就能夠將焦點準確落在眼睛上。
這支大口徑、最大光圈達F1.2的鏡頭在外型上繼續保持緊湊輕便,淨重只為大約390克,當配合旗艦級的OM-D E-M1 Mark II使用時,兩者的總重量亦只有大約964克,成就出令人驚訝的輕巧拍攝系統。
鏡頭在多處地方加入氣密式處理,提供防塵及防水滴能力,避免沙礫、塵埃或水氣進入鏡頭,無懼惡劣的拍攝環境,讓你隨時隨地都可以無拘無束拍攝。
鏡頭的操控方式滿足專業攝影師的嚴格要求,當中包括:提供舒適調焦感覺的對焦環,以及可以在專注觀景器取景下,仍可以操作的L-Fn鏡頭功能按鈕。
專為M.Zuiko Digital ED 17mm F1.2 PRO而設,它除了可以在背光環境阻隔光害、避免光斑形成之外,亦可以用作保護鏡頭之用。LH-66B遮光罩的鎖扣已經過改良,有效防止意外拆除。
LC-62F鏡頭蓋專為M.Zuiko Digital ED 17mm F1.2 PRO而設,就算配合遮光罩使用亦很容易裝拆。
專為M.Zuiko Digital ED 17mm F1.2 PRO而設的鏡頭袋,能夠收納已安裝濾光鏡片、鏡頭蓋和遮光罩之鏡頭。鏡頭袋的內部亦設有軟墊,有效減少因碰撞而令鏡頭所造成的損傷。
直徑62mm的透明保護濾鏡。PRF-ZD62 PRO採用了Olympus的ZERO塗膜技術,其透光度較傳統多層塗膜技術為高。而濾鏡鏡框以高質素的鋁金屬製造而成,表面塗上黑色兼不反光的噴砂物料,能夠進一步減少眩光的形成。